最新消息
新界鄉議局舉行「北部都會區優質生活和發展機遇座談會」
2023-01-17

新界鄉議局於2023年1月17日(星期二)下午舉行「北部都會區優質生活和發展際遇座談會」。出席講者包括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議員、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博士、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葉文祺先生、鄉議局執行委員邱榮光博士及鄉議局執行委員劉文君建築師。近百名鄉議局成員及新界鄉事會代表出席,與講者就北部都會區的發展交流意見,討論氣氛熱烈,成果豐碩。

 

劉業強:堅持城鄉融合發展

 

新界鄉議局主席劉業強致歡迎詞時表示,「發展新界,繁榮香港」一向是鄉議局的宗旨,所以對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表示全力支持。過去幾十年來,新市鎮發展雖然造就香港的繁榮,但產生了不少問題,包括大量新界人的土地被政府低價徵收、鄉村被城市包圍導致失去可持續發展的空間、鄉郊大面積土地因為保育原因被凍結發展等。

 

香港已隨國家進入新時代,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應該站在新的戰略高度,以新思維去規劃。第一、應容許祖堂參與發展及仿效內地城中村的發展模式,讓祖堂可以繼續維繫新界氏族及善用鄉村土地,真正做到城鄉融合發展。第二、充分利用北區毗鄰港深陸路口岸的獨特地理優勢,配合深圳將整個新界北發展成為口岸經濟帶,令北都產業布局更加平均,達致職住平衡。第三、新時代的保育模式應該是重質不重量,目標是提高生物多樣性,建議透過公私營合作優化保育制度,釋放保育地帶邊緣土地以及荒廢魚塘作為發展之用,由發展商從項目中撥出部份盈利負責保育開支,在發展與保育之間取得適當平衡。

 

葉劉淑儀:必須在法律上拆牆鬆綁

 

葉劉淑儀議員表示,北部都會區包括元朗及北區一帶,當中有多個早已規劃好的新發展區,例如古洞北、粉嶺北、元朗南、洪水橋及厦村等。如此一來新增土地只是六百公頃左右,佔整個北部都會區百分之二,並不算多。但其發展機遇非常龐大,就是推動科技產業的發展以及促進香港融合大灣區,這兩點才是北部都會區在策略上最重要的真正亮點。

 

要落實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必須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就是要在法律上「拆牆鬆綁」。目前有許多牽涉發展的條例,諮詢程序冗長,單是處理由生地變熟地,政府需時起碼十二年,期間經過許多諮詢、處理反對程序,不同條例有不同要求,非常繁複。另一個要處理的範疇是環保影響的評估。根據目前環保評估影響條例的要求,任何建議發展的人士,需要做一個環評予不同人士評論,各界亦可自行做環評作出反駁,再與環境諮詢委員會開會討論。假如未能獲得通過,又要再重新提交環評,費時失事。假如不大刀闊斧精簡相關條例,相信三十年也未能落實完成興建北部都會區。

 

方舟:打造黃金內灣香港段經濟走廊

 

方舟博士表示,政府必須以新戰略思維規劃和發展北部都會區。第一,選址於新界北部地區,主要目的是引入深圳和大灣區資源,把都會區作為推動香港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的重大平台。第二,現在社會已有共識,北部都會區未來將發展創科產業,這與過去香港獨自發展的路向有所不同。因此,這次將運用新的模式,要參考國家創科發展,爭取把當中發展的重要生產鏈環節落戶到北部都會區,成為國家整體戰略的一部份。香港在此可以借助國家力量,加上自身國際化城市的優勢,為國家創科自立自強策略服務。第三,把新界北部建構成第二個都市中心,創造更多優質就業機會,改變經濟活動集中在維港兩岸狹長地帶的發展格局。

 

北部都會區要發展成一個能夠容納250萬人口的區域,樂觀估計亦需要花上30年以上才有一個發展的雛型。因此,建議政府在未來5至10年要開始規劃早收項目「一心兩廊」,即「大河套創科核心區」、「黃金內灣香港段經濟走廊」及「東部口岸走廊」。

 

「黃金內灣」是沿著珠江口一帶的沿岸發展區域,香港從深圳灣到珠江口沿海地帶屬於黃金內灣東部的一部份。2023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將「黃金內灣」作為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區,然而在北部都會區西部,特區政府目前規劃方案僅將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擴展到流浮山。

 

從流浮山到龍鼓灘到屯門碼頭的長形地理片區,擁有深圳前海和洪水橋/天水圍新發展區的地理優勢,香港可與深圳前海/南山科技園合作共同開發管理,主要從事金融、現代生產性服務業、應用型科技、互聯網公司等企業,聯合深圳方面共同招商引資,配合洪水橋等新發展區的規劃,成為黃金內灣的香港標誌。

 

葉文祺:基建規劃與產業發展並重

 

葉文祺先生表示,北部都會區將面對的問題及挑戰主要是基建規劃和產業發展。現時許多主要幹道的車流已經接近其設計容量,而主要鐵路也將近飽和,所以應當先從交通配套著手。而透過引入現代建築元素、發展岩洞及地下空間以及適合升級設施,也可緩和新界北厭惡性設施的影響。

 

單有基建而沒有產業是很難發展成一個都會區,問題是香港創科政策領導架構不完善,缺乏產業發展藍圖。建議成立由科學家組成的「科學和發展辦公室」、香港向投資於河套區內初創企業的本地投資者提供扣稅優惠、河套試行彈性土地租讓政策以滿足龍頭企業需求、便利兩地科研人員流動、以及放寬內地負面清單就外資的准入限制,允許由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擔任法人或主要股東並在河套區註冊的香港生物科技企業直接進入內地市場等,推動北都的創科產業發展。

 

劉文君:締造「產學研」15分鐘生活圈

 

劉文君建築師建議,先找試點構建「海綿城市」先導計劃,整合荒廢漁塘後,透過不同設計手法締造優質生態走廊系統,增加生物多樣性,優化生態價值,把部份魚塘填平後,亦可增加建屋量。另外在新界選點作先導計劃,締造「港式城中村」以釋放鄉村土地的發展潛力;參考新加坡的「白色區域」和「白色用途」,預留發展彈性來配合市場需要而規劃。

 

由於北部都會區已計劃把新田一帶打造成為科技城,締造一個聚焦「產 學 研 」為主的區域,因此需要增加房屋供應以配合15分鐘生活圈的概念,達致職住平衡,吸引人才進駐。

 

邱榮光:保育應該有新思維

 

邱榮光博士表示,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在發展北部都會區時需要考慮六個規劃原則,包括城鄉共融、積極保育、優質戶外生態康樂和旅遊空間、優化經濟用地空間規劃、擴大發展容量發掘更多適合發展的用地以及改善整體跨境交通的效率。

 

保育應該有新思維,一些生態價值較低的土地可放寬發展。現時香港用於居住的土地僅約7%,郊野公園土地則佔高達41%。雖然郊野公園對香港也很重要,但約20%的綠化地帶是否可以用於居住,讓香港人有更多居住空間,生態價值較低的地方可否放寬發展地積比,是可以探討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