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界鄉議局今天(8月1日)與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會面,就新一份《施政報告》提交建議書。今年鄉議局建議書以「新界文旅高質量發展 激活香港經濟新動能」為主題,就五大範疇共提出41項建議,有關重點詳述如下:
一、 推動新界文旅高質量發展
1. 開發三大特色旅遊帶
建議開發東北沿岸及大嶼山生態文化遊、沙田至沙頭角紅色旅遊路線,以及東平洲至塔門地質旅遊帶。東北沿岸將結合印洲塘日出觀景、遊艇觀光與無人機航拍,打造海陸空全景體驗;沙頭角將串聯抗戰遺址與圍村文化,形成深具教育意義的紅色旅遊路線;東平洲至塔門則將建設國際級地質公園,突出香港獨特的地質遺跡,申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推動科普旅遊。這些旅遊帶將配備多語言導覽系統、生態解說設施及無障礙通道,全面提升遊客體驗。
2. 大灣區遊艇產業一體化
建議簡化粵港澳三地遊艇通關程序,建立統一航行標準與保險機制。同時改建沙頭角、西貢等碼頭為綜合遊艇中心,結合潛水、帆船等水上活動吸引高消費旅客。政府應資助遊艇碼頭升級,引入電動船隊,減少生態影響,並推動三地聯合營銷,打造大灣區遊艇旅遊品牌。
3. 低空觀光產業化
優先在大嶼山(昂坪、大澳)及沙頭角(紅花嶺、印洲塘)試點低空觀光航線,提供短途空中遊覽服務。結合VR/AR技術,在觀光艙內提供歷史導覽、生態解說等互動內容,提升科技感與趣味性。政府需制定安全規範,協調空域管理,並鼓勵私營企業投資,形成產業鏈。
4. 推動魚排旅遊可持續發展
建議放寬「魚排休閒垂釣同意書」限制,允許漁戶經營簡易餐飲及組織獨木舟、浮潛等水上活動。同時鼓勵漁戶利用小紅書、抖音等平台推廣「魚排打卡」體驗,擴大年輕旅客及親子市場觸及面。政府應提供技術培訓與小額貸款,支持漁業轉型。
5. 大嶼山音樂營地新體驗
發展梅窩至大澳的精品民宿及音樂營地項目,結合山海景致與漁村文化,聘請本地居民導賞、合辦農市及手工藝市集,塑造兼具生態保育、藝術氛圍與文化交流的特色旅遊品牌,推動地區經濟多元發展。
6. 鄉郊民宿與食肆拆牆鬆綁
建議簡化鄉村民宿發牌程序,適度豁免部分酒店級消防標準,並提供技術支援及補貼。制訂「鄉郊食品販賣許可證」,允許村民在景點設置傳統小吃攤位,發揚本土飲食文化。政府應設立跨部門協調小組,加快審批流程。
7. 修建抗戰文物徑
設立西貢、沙頭角及大嶼山三條抗戰文物徑,修復赤徑聖家小堂等歷史遺址,串聯東江縱隊史跡,打造具愛國教育意義的紅色旅遊路線。建議在北部都會區興建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及抗戰博物館,形成「科創+文旅」雙輪發展模式。
8. 整合山系旅遊資源
開發上水華山及大石磨山行山徑,串聯現有「四山」旅遊項目,優化路標系統、增設觀景台及無障礙設施,結合數碼導覽APP,打造國際級郊遊路線。政府需加強安全監測與應急服務,提升遊客信心。
9. 聯通大嶼山南北
擴闊南大嶼山道路,增設停車場及電動車充電設施;興建長沙碼頭,發展水路直達及環島遊路線;規劃環島單車徑,爭辦國際單車賽事。修訂《分區計劃大綱圖》,將更多土地改劃為「康樂」地帶,允許發展度假營等配套。
10. 跨境海上遊與一地兩檢
與深圳合作在南澳碼頭設立「一地兩檢」口岸,開通香港東部水域(東平洲、吉澳、塔門)與南大嶼山的跨境渡輪航線,推動「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資助渡輪公司引入電動船隊,減少生態影響。
11. 改善鄉郊碼頭基建
優先提升印洲塘、塔門島等潛力區域的碼頭設施,增設餐飲、觀光步道等配套。參考內地「水上巴士」模式,開發連通大嶼山至東平洲的觀光航線,提升遊客體驗。
12. 跨境纜車打通沙頭角動脈
建議興建香園圍口岸至沙頭角的纜車系統,配合沙頭角開放計劃,加強文化古跡群接駁,打造北都地標旅遊路線。參考昂坪纜車經驗,平衡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護。
13. 成立「北都文旅發展專責小組」
建議特區政府成立專責小組,協調北部都會區文旅產業規劃,簡化土地用途變更、項目審批等行政流程,推動政策落地。
14. 鄉郊康樂用地短期豁免書費用標準化
現行「短期豁免書」費用過高,對推動豪華露營(glamping)等鄉郊旅遊項目構成障礙,建議標準化並降低收費,鼓勵投資鄉郊旅遊項目,落實「無處不旅遊」理念。
15. 加強支援鄉村盛事
建議設立專項基金支援新界傳統節慶活動,引入企業贊助,簡化審批流程。參考內地「非遺+旅遊」經驗,推動節慶品牌化、年輕化,提升吸引力。
二、 北部都會區建設提速提效
16. 吸引內地與國際科創企業進駐
爭取中央政策傾斜,吸引內地獨角獸企業落戶北部都會區,簡化產品進入內地市場審批流程。設立「跨境投資綠色通道」,優化資金流動,提供企業所得稅減免等稅務優惠。
17. 打造國際化科研人才聚集地
推動「大灣區科研人才通行證」制度,便利外籍及內地科研人員往返香港與深圳,涵蓋配偶及子女就學、醫療等配套。提供個人所得稅補貼(如首五年稅率封頂至15%),吸引高端人才。
18. 設立國家級科研基地與人工智慧中心
爭取中央支持設立國家級實驗室,整合15所國家重點實驗室資源,發展生物科技、光電子及AI等領域。推動設立「大灣區AI研究重點基地」,結合深圳製造業優勢與香港法律體系,促進醫療AI、金融科技等產業鏈協同。
19. 支持青年創業與初創生態
設立「大灣區青年初創企業發展園區」,提供3年租金減免(首年免租,後兩年半價)及一站式法律與融資輔導服務。深港創投基金合作設立「種子基金」,優先投資潛力項目。
20. 完善跨境配套與生活保障
推動「北部都會區專屬通關通道」,試行24小時自助通關。加快國際學校和人才公寓建設,設立跨境醫療服務試點,解決人才醫療保障問題。
21. 國際教育城:蝶形地塊擴容釋放產業潛力
配合國際教育城擴容至90公頃,建議構建「一條龍教育樞紐」,發展高等教育、國際中小學及寄宿學校,培育本地及國際人才,帶動周邊商住及產業協同發展。
三、 激活需求 穩定樓市
22. 延遲商業物業印花稅繳付時間
建議將印花稅繳付時間延遲至正式交易階段,減輕買家初期現金流壓力,特別惠及中小型企業及投資者,提高商業物業市場活躍度。
23. 提高百元印花稅物業價值上限
建議將100元印花稅物業價值上限從400萬港元提高至1,000萬港元,涵蓋更多中價物業,減輕置業人士負擔,促進市場交易量回升。
24. 放寬投資移民政策
建議放寬「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房地產投資門檻,將住宅物業金額門檻降至2,000萬港元,並上調最高投資額至1,500萬港元,吸引高淨值人士為樓市注入資金。
25. 推動「跨境購房通」
參考「股票通」模式設立閉環資金池,允許內地居民合規匯款至指定銀行用於購房,釋放內地對港樓需求,啟動中大型住宅單位成交,促進樓市復蘇。
26. 支援剛性及換樓需求
建議提高首置買家按揭成數至九成,放寬適用物業價格上限至1,000萬港元,並減免首次置業及換樓人士印花稅,刺激市場流動性。
27. 提升人口及人才政策吸引力
優化「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及「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延長簽證有效期,提供一站式支援。舉辦國際人才高峰會,增加博士生獎學金,吸引全球優質人才。
28. 密切監察外圍不確定性
動態檢討按揭利率、印花稅等措施,應對國際政經變化,穩定市場預期,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四、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29. 完善鄉村污水收集系統
截至2025年3月,僅297條鄉村完成污水工程,多數鄉村仍依賴化糞池。建議全面納入所有鄉村,並為60歲或以上村民提供接駁住所排污設施的津貼,改善衛生環境。
30. 重新釐定新界收地補償計算機制
現行新界土地特惠補償率計算機制仍包含工業用地地價變動為參考已不合時宜。建議重新釐定補償率,反映市場最新情況,並簡化賠償審批程序,保障業權人權益。
31. 增加人手處理丁屋申請
地政總署審批小型屋宇申請進度緩慢,村民動輒需等十年八載。建議增加專責人手,簡化流程,定期公佈進度指標,確保合理時間內完成。
32. 重新進行寮屋登記
現行以1982年登記為準的政策過於嚴苛,建議開展全面普查,按現況重新登記,對存在多年的寮屋給予暫准地位,平衡發展與居民權益。
33. 務實理順村屋僭建
建議對無即時危險的僭建物以補地價等方式逐步規範,暫緩非緊急清拆。重啟「僭建理順工作小組」,探討四層村屋補價、五層以上提供免息貸款清拆等方案。
34. 重啟「鄉郊規劃及改善策略小型工程計劃」
90年代鄉郊規劃及改善策略小型工程計劃」效果良好,但後被「鄉郊小工程計劃」取代,因無收地權成效欠佳。建議重啟該計劃,著力興建鄉村道路,提高偏遠鄉村可達性。
35. 全面檢視水管網絡
鄉郊舊式水管結構較脆弱,建議利用智能科技監測風險,設立資料庫記錄管道年份、材質及維修歷史,提升管理效率,確保供水安全。
36. 加強支援鄉村學校
鄉村學校面臨收生不足、言語治療津貼縮減等問題。建議實施彈性收生政策,恢復學生津貼,簡化辭退不稱職教師程序,增設行政文書職位減輕教師負擔。
37. 加快街燈申請及搬遷流程
現時申請需時5至6年,因配額有限、程序繁複。建議加撥資源,提升配額及流程透明度,定期檢視積壓個案,多方協作縮短時間。
38. 加強支援鄉事機構
現行政府對鄉議局、鄉事委員會及村代表的財政資助嚴重不足。在當前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下,相關機構亟需政府增加財政支持,以有效履行其法定職能。
五、 智慧鄉郊 創新惠民
39. 完善鄉郊地區流動網絡覆蓋
新界多個鄉村存在網絡信號盲區,建議政府鼓勵電訊商增建基站,改善基本通訊需求,落實《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目標。
40. 加速推進鄉郊遙距醫療服務
新冠疫情凸顯鄉郊醫療資源不足,建議擴大醫管局遙距診症服務範圍,改善網絡信號,便利長者及行動不便居民。
41. 深化數字科技應用與推廣
「智慧鄉村先導計劃」已在新界150多個鄉村建設免費Wi-Fi,建議推廣智能人流監測調節渡輪班次,開發新型醫療健康服務,激發鄉村經濟活力。